|
杭州萧山社区教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跑器”
|
时间:
2007-09-27 19:24:36 |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杭州市萧山区的社区教育以萧山社区学院为龙头,7所区域性社区分院和19个镇街社区教育中心为纽带,512个社区和行政村市民学校为依托,建立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据统计,仅去年该区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培训了27.6万人次,使大量的农民工和失地农民有了一技之长,全面提升了农民的整体素质。社区教育真正成为该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跑器”。
社区教育服务于现代农业
萧山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形成了鲜明的块状产业,如新街的花木种植、新湾的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进化的青梅种植、闻堰的餐饮业、戴村的茶叶生产等。社区学院根据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真正做到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村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培训,还以协会的形式产生带动效应,促进都市农业的发展。
走进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的“亚太地区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戴村社区分院,一条醒目的办学宗旨映入我们的眼帘——“筑成教渠,引科技水,浇三农田,领致富路,唱丰收歌”。戴村社区分院建有茶叶基地150亩,山核桃基地70亩,草莓种植基地40亩,青梅种植基地200亩,蚊香草种植基地50亩。
去年,当地农民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大树移栽成活率不高,死一棵就是上千元,农民损失惨重。得知这一情况后,社区分院与区园林管理处合作,投入25余万元在校内创办了一个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并在基地搭建了3个暖棚,试种了36棵50年以上树龄的珍贵树种。每天给大树“挂盐水”(营养液),几乎棵棵成活。农民感到很新奇,走过路过都要来看看问问,吴建民院长索性就在杨梅树下开起了培训课堂,就是一个两个农民他也培训。农民们掌握了技术,移栽大树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新街镇享有中国花木之乡的美誉,到2005年,全镇花木种植面积为5.4万亩,销售收入达5亿元。建起了中国花木城,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花木集散地。新街花木从种植到营销到网上交易,每跨出一步,靠的是社区教育中心的引领。龚爱萍,是新街镇江南村的一名普通妇女,像新街镇的多数农户一样,种植、销售苗木。以前她们销售苗木要天南海北地跑,后来她到社区教育中心进行了信息化培训,制作了新街花卉网页。现在她只要在家潇洒地点点鼠标,就能了解到市场信息;发发E-mail,就能进行销售谈判,轻轻松松赚大钱。
社区教育让农民高唱丰收歌
老沈在云石种了几十年茶,当初由于没技术,每公斤只能卖6块钱。后来他多次参加了当地举办的茶叶种植和制茶技术培训,又挖掘出了三清茶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今他种出来的茶叶可卖到800元/公斤,最好的超过千元。老沈现有茶园600多亩,每年可创产值300万元,获净利50余万元。几年前,他从事IT行业的儿子也从杭州回来,帮助父亲打理茶园,并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网上吆喝。为了带动乡亲们共同富裕,他组建了“三清茶”协会,带领76名会员经营“三清茶”这个品牌,真正做到了大茶园带动小茶园。以他牵头成立的农民技术协会,已发展为一个典型的社区学习型组织,被《中国社区教育》介绍推广。
水禽驯养繁殖专业户朱雪华如今已富甲一方,他是新塘街道王有史村的村民,以前在西门菜场卖熟食,希望图个温饱。几年前,他进入新塘社区分院参加农函大学习,先读中专,后又读大专,学习让他尝到了甜头。他不仅学习到了种养技术,也学习到了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他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养殖技术研究中,建立了钱江水禽驯养繁殖场,年产商品野鸭120万羽,年产值超1亿,创利税485万元,是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现在他逐步形成了一条以驯养钱江野鸭为主核的产业链,并带领吸纳周边586家养殖专业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据悉,2001-2005年,萧山区共招收农民“双证制”(高中学历证书和“农村后备劳动力技能培训证书”)学员3000多人,毕业学员2500余人。社区教育中心与有关高校进行合作,开展研究生硕士学位、本专科学历、职业技能培训。2003—2005年,萧山区共评出各类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1719人,其中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农民技师)342人。该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逐年提高,从2001年的6755元提高到2005年的9498元。
社区教育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大转移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生大量的失业待岗人员。为解决这一问题,萧山社区教育工作者通过与用工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实施培训菜单到招收培训学员再到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三步曲”。同时,为鼓励更多下岗失业人员积极创业,各社区还积极进行校企联动,引导农民自主创业。进化镇社区教育中心率先引进了国际劳工组织与国家劳动保障部的合作项目——SYB创业指导培训。全镇25名学员参加了为期10天的培训。培训期间,每人都完成了长达17页的创业计划书,为这些想创业的失业人员提供了成功创业的条件。
闻堰镇随着大杭州城市化战略的全面实施,钱塘江时代的真正到来,尤其是世界休闲博览会在钱江南岸湘湖闻堰一带举行,从而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契机,该镇由农业、工业为主而转向以旅游、休闲、居住方向发展,打出了“旅游休闲、江景居住、钱江餐饮”这一“金名片”。为了适应闻堰镇三产迅速发展的形势,闻堰社区分院积极与各餐饮企业合作,开设围绕三产发展的培训项目20多项,200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并吸纳了2000多人就业;他们还积极创新特色培训工作,开发了17讲餐饮培训校本教材,受到了餐饮酒店服务员的追捧。
坎山社区教育中心还正式开通了“农民培训网”,该网站综合了许多社区教育的培训课件、农业指导信息和企业用工信息等。如今不出家门,农民也可时时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了。
据统计,仅2005年,萧山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达13962人,使13303多农民实现了转向了二、三产业,现在,萧山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的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73.1%。
社区教育让农民变市民
唱歌、跳舞、看戏、晨练、上社区学院……如今,萧山区的农民,也开始像城里人那样过日子。
如何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的精神需求,帮助他们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这成了社区教育的任务之一。
萧山区281个建制村建立了终端接收站点,可以随时收看中央和省市远程教育节目,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每村建有村民活动室、村民学校,共建有村民健身点近1000个;每个镇都建有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村民舞蹈队、拳操队、腰鼓队等。宁围镇社区教育中心举办的第一期新市民培训班就吸引126个农民,城厢社区分院组织成立的一个健美班,一期就有300多人参加。
社区教育改变了萧山农民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宁围镇宁东村村民赵幼芬说:“市民学校的老师课讲得好,什么多吃芹菜可降血压和血脂啊!怎么照顾孙子孙女啊,老年人怎样自我护理啊……很有意思的,我常常把老头子也叫去一起听,比打牌搓麻将有意思多了。”
高雅文明的文化休闲教育,倡导了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使他们在审美情趣、休闲娱乐、生活艺术等方面得到提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