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好幸福社区”、“建设健康和谐社区”、“建设现代化社区”,这些标语口号司空见惯,似乎成了社区建设的标识。中共中央办公厅早在2000年下发的第23号文件对社区建设给予了明确的定义: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依靠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无疑这些标语口号是有政策根据的,但是我们不妨设问一句:我们依托什么建设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得到的答案是:依托社区资源、开发利用社区资源、保护优化社区资源以实现可持续的现代化的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是当今我国由小康型社会向民主、富强、文明的现代化社会转型中的产物,是我国推进城乡社会变革、推进城市化进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社区建设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于一身,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其内涵之深刻就深刻在它时刻扎根于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中,而且这种需求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长。其外延广泛就广泛在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且伴随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其辐射面将更加广泛。促进资源型城市建设的方向决定了社区建设的道路,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优化保护已成为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国务院早在200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实现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林(矿)区、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原则提出来。不可质疑,这也是社区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资源大体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在物质运动过城中形成的能给人类带来实用价值和物质财富的自然生成物。它微小到中子、质子,宏大到宇宙天体,普通到人们一时一刻都离不开的空气和水,特殊到珍贵的动物植物和稀有金属矿藏。人文资源则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供人类使用并带来利益的劳动成果。这些成果有物质形态的,也有非物质形态的,如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所掌握的技能、知识,所形成的科学技术、思想体系等。当社区建设呈现规模化格局的时候,各类资源不断流向社区,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派生的资源流动现象。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当它进入社区形成社区资源的时候,都是以社会资源的形态出现的。这时再划分两类资源已无意义,在社区建设中,原始自然资源经过人的开发、加工、组合变为新景观,形成新资源。社区的自然环境中有人的劳动成果,人们的建设思想、设计理念、科学技术成果又附着在和社区环境、建筑及设施上。
实践证明:面对资源,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显着的差别,市场经济通过市场调控手段配置资源,计划经济则是通过所掌握的权利分配资源;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享受主体一是多元化------国有、集体、个体、合作、合资、中外合资、外企等都可成为资源享受主体。二是主体资格、权利、义务清晰------对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期限、权限清楚明白。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享受主体一是种类单薄------除全民、集体、极少个体外,几乎没别的成分。二是主体权利资格模糊------即无实体法确权,又无程序法保证变更。盘活社区资源,就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开拓一条新路。
创新社会管理,盘活政治资源。人口资源是社区重要的资源,是社区政治建设的基础。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的10年间,我国人口文化结构和居住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每10万人中受到大学教育的8930人,提高了5.319个百分点;受高中(中专)教育的14032人,提高了2.886个百分点;受到初中教育的38788人,提高了4.817个百分点;文盲率仅占4.08%,下降了2.64个百分点。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全国近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社区,社区的管理体制还在探索建设中,突现出社区政治建设“人口集中”“发展空间大”的优势。据此在不同层面优化政治资源,创新社区管理。一是加强并完善共产党在社区的组织建设,党员组织管理实行“属地管理”,依据党章规定建立社区组织(党委、总支、支部),发挥党的优势,实行对社区的思想、政治领导。二是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居民自治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管理章程和居民公约,建立以人为本适应居民现代生活的、民主的、有序的、科学的社区管理机制。设立一定岗位,鼓励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大学生村官的经验可借鉴)。三是 发挥居民特长建立民间组织,依据章程有序成立各类协会、团体等,活跃社区政治生活。
发挥市场功能,优化经济资源。有居民就有消费,有消费活动就有市场,有市场必然有商机,商机必然带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组合。发展社区经济大有可为,在社区创业大有可为。一是地方政府可采取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鼓励各类服务商到社区创办企业或建立网点,拓宽服务功能,增加就业机会。二是建立稳定组织和长效机制完善服务体系。社区自治组织(管理机构)牵头,相关服务长参与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根据居民需求设定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价格、收费方式等运行机制。居民只需一个电话或一个短信就可得到相应服务。也可若干社区联合一起来办此事。三是整合物业、家政服务资源,拓展服务空间、提高服务质量。立足民生民需建设生活有保障、商品有保质、居家有保修、安全有保卫、卫生有保洁、财寿有保险、家政有保姆、服务有保证的生活空间。真正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四是充分利用民间工艺技术,创办特色手工业,改善社区经济结构。五是建立合理、节俭、优化、有偿使用经济资源的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开展社会活动,盘活文化资源。不同社区文化资源优势各有所长,以旧区域改造、城中村改造而整体搬迁的社区,民风民俗源远流长,民俗文化资源丰厚,是值得开发的富矿。新建社区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民俗民风色彩斑斓,各种民俗文化融汇交流,是形成新民俗文化的温床。民俗文化蕴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年节风俗等日常生活中,以开展活动为载体,收集、整理、推广健康的民俗文化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不妨作些尝试。一是地方政府及树立社区文化建设意识,把发展社区文化纳入社区建设整体规划,给于政策、设施、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二是社区组织管理者要做文化建设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发现居民生活中健康的文化现象,予以整理推广。三是积极开展活动,放大、推广健康文化元素。如:开展“居家生活技能比拼”活动,亮亮你的招,有招大家学;开展“民间工艺传帮带”活动,把剪纸、编织、根雕、绘画等技艺传承下来,推广出去。开展“各方厨艺群英汇”活动,推广健康饮食文化。等等活动不胜枚举。当我们仔细品味民俗文化时,不难发现很多风俗习惯于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佛家文化颇有渊源。其实人类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蕴藏在民间技艺中。
社区建设、社区资源开发利用,不是一个社区的个体行为,而是城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只有以超前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合作的姿态、务实的作风才能真正建设出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社区。盘活社区资源
“建设美好幸福社区”、“建设健康和谐社区”、“建设现代化社区”,这些标语口号司空见惯,似乎成了社区建设的标识。中共中央办公厅早在2000年下发的第23号文件对社区建设给予了明确的定义: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依靠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无疑这些标语口号是有政策根据的,但是我们不妨设问一句:我们依托什么建设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得到的答案是:依托社区资源、开发利用社区资源、保护优化社区资源以实现可持续的现代化的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是当今我国由小康型社会向民主、富强、文明的现代化社会转型中的产物,是我国推进城乡社会变革、推进城市化进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社区建设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于一身,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其内涵之深刻就深刻在它时刻扎根于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中,而且这种需求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长。其外延广泛就广泛在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且伴随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其辐射面将更加广泛。促进资源型城市建设的方向决定了社区建设的道路,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优化保护已成为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国务院早在200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实现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林(矿)区、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原则提出来。不可质疑,这也是社区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资源大体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在物质运动过城中形成的能给人类带来实用价值和物质财富的自然生成物。它微小到中子、质子,宏大到宇宙天体,普通到人们一时一刻都离不开的空气和水,特殊到珍贵的动物植物和稀有金属矿藏。人文资源则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供人类使用并带来利益的劳动成果。这些成果有物质形态的,也有非物质形态的,如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所掌握的技能、知识,所形成的科学技术、思想体系等。当社区建设呈现规模化格局的时候,各类资源不断流向社区,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派生的资源流动现象。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当它进入社区形成社区资源的时候,都是以社会资源的形态出现的。这时再划分两类资源已无意义,在社区建设中,原始自然资源经过人的开发、加工、组合变为新景观,形成新资源。社区的自然环境中有人的劳动成果,人们的建设思想、设计理念、科学技术成果又附着在和社区环境、建筑及设施上。
实践证明:面对资源,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显着的差别,市场经济通过市场调控手段配置资源,计划经济则是通过所掌握的权利分配资源;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享受主体一是多元化------国有、集体、个体、合作、合资、中外合资、外企等都可成为资源享受主体。二是主体资格、权利、义务清晰------对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期限、权限清楚明白。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享受主体一是种类单薄------除全民、集体、极少个体外,几乎没别的成分。二是主体权利资格模糊------即无实体法确权,又无程序法保证变更。盘活社区资源,就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开拓一条新路。
创新社会管理,盘活政治资源。人口资源是社区重要的资源,是社区政治建设的基础。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的10年间,我国人口文化结构和居住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每10万人中受到大学教育的8930人,提高了5.319个百分点;受高中(中专)教育的14032人,提高了2.886个百分点;受到初中教育的38788人,提高了4.817个百分点;文盲率仅占4.08%,下降了2.64个百分点。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全国近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社区,社区的管理体制还在探索建设中,突现出社区政治建设“人口集中”“发展空间大”的优势。据此在不同层面优化政治资源,创新社区管理。一是加强并完善共产党在社区的组织建设,党员组织管理实行“属地管理”,依据党章规定建立社区组织(党委、总支、支部),发挥党的优势,实行对社区的思想、政治领导。二是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居民自治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管理章程和居民公约,建立以人为本适应居民现代生活的、民主的、有序的、科学的社区管理机制。设立一定岗位,鼓励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大学生村官的经验可借鉴)。三是 发挥居民特长建立民间组织,依据章程有序成立各类协会、团体等,活跃社区政治生活。
发挥市场功能,优化经济资源。有居民就有消费,有消费活动就有市场,有市场必然有商机,商机必然带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组合。发展社区经济大有可为,在社区创业大有可为。一是地方政府可采取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鼓励各类服务商到社区创办企业或建立网点,拓宽服务功能,增加就业机会。二是建立稳定组织和长效机制完善服务体系。社区自治组织(管理机构)牵头,相关服务长参与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根据居民需求设定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价格、收费方式等运行机制。居民只需一个电话或一个短信就可得到相应服务。也可若干社区联合一起来办此事。三是整合物业、家政服务资源,拓展服务空间、提高服务质量。立足民生民需建设生活有保障、商品有保质、居家有保修、安全有保卫、卫生有保洁、财寿有保险、家政有保姆、服务有保证的生活空间。真正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四是充分利用民间工艺技术,创办特色手工业,改善社区经济结构。五是建立合理、节俭、优化、有偿使用经济资源的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开展社会活动,盘活文化资源。不同社区文化资源优势各有所长,以旧区域改造、城中村改造而整体搬迁的社区,民风民俗源远流长,民俗文化资源丰厚,是值得开发的富矿。新建社区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民俗民风色彩斑斓,各种民俗文化融汇交流,是形成新民俗文化的温床。民俗文化蕴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年节风俗等日常生活中,以开展活动为载体,收集、整理、推广健康的民俗文化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不妨作些尝试。一是地方政府及树立社区文化建设意识,把发展社区文化纳入社区建设整体规划,给于政策、设施、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二是社区组织管理者要做文化建设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发现居民生活中健康的文化现象,予以整理推广。三是积极开展活动,放大、推广健康文化元素。如:开展“居家生活技能比拼”活动,亮亮你的招,有招大家学;开展“民间工艺传帮带”活动,把剪纸、编织、根雕、绘画等技艺传承下来,推广出去。开展“各方厨艺群英汇”活动,推广健康饮食文化。等等活动不胜枚举。当我们仔细品味民俗文化时,不难发现很多风俗习惯于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佛家文化颇有渊源。其实人类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蕴藏在民间技艺中。
社区建设、社区资源开发利用,不是一个社区的个体行为,而是城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只有以超前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合作的姿态、务实的作风才能真正建设出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