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
|
|
|
社区党建 |
|
|
|
社区经济 |
|
|
|
社区文化 |
|
|
|
|
青铜峡市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
时间:
2008-11-20 13:46:55 |
为适应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城乡一体化的现实要求,使农村人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2006年7月份开始,青铜峡市借鉴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在村民居住比较集中、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服务功能比较完备、主导产业比较明显的邵刚镇沙湖村和峡口镇谭桥村,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试点,探索出村居合一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动员组织群众、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农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优化组织设置,构建便民服务的新体系
依托社区为民服务中心成立社区党小组,根据服务功能将党小组划分成专业协会和社区志愿者协会两个功能活动小组,将功能活动小组的党员设置成若干个服务岗,形成了“村党支部—社区党小组一功能活动小组一党员服务岗”服务架构。峡口镇谭桥村依托村级为民服务中心,把本村的致富大户、“土专家”和“田秀才”编入专业协会,分类组建了10个服务小组,使服务范围拓展到本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邵刚镇沙湖村在社区志愿者协会活动小组设立公益事业服务岗、环境卫生监督岗、文体活动联系岗、邻里互助帮困岗、民间纠纷调解岗等8个服务岗位,将服务项目拓展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整合社会力量,建设环境优美的新村容
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社区各种资源优势,采取制定政策重点倾斜、涉农部门捐资助建、社区党员义务奉献等方式,积极建设环境优美的新村容。一是建好农民新居。老区改造的沙湖村共投入资金约60万元,实施了户型改造、文化大院、绿化亮化工程,共整修村庄巷道1500米,清理垃圾500立方米,改造墙体门面3500平方米,硬化村部大院1000平方米,新修排水渠1050米,实现了一池三改、电话入户,广播影视入户3个100%,绿化覆盖面达到40%。新区建设的谭桥村投资72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达16500平米的“塞上农民新居”,使133户农民从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403户群众吃上自来水,100户农民用上了沼气,让农民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条件。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沙湖村对社区办公用房进行装修,先后购置6台电脑,28套健身器材,建立了标准化的“五室”(党员电化教育室、卫生医疗室、治安调解室、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四站”(农技服务站、科技信息站、劳务输了站、青年工作站)、“三栏”(社区党建宣传栏、社区民主公开栏、社情民意反馈栏)、“二校”(社区文化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学校)、“一场”(文化广场),服务社区居民群众。谭桥村以村级为农服务中心和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完善了党员教育站、村民互助站、治安调解站等13个服务场所,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和活动器材,为全村群众无偿提供各项服务活动。新建了文化体育广场和客运站,修筑了5.3公里的硬化路面,极大地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实现了“六不(即:看小病不出村、健身锻炼不出村、纠纷调解不出村、读书看报不出村、捕捉信息不出村)”不出村的目标。
三、突出先进性建设,拓宽农村党建的新内容
一是凝聚先进力量。两个试点村把农村思想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党员和思想素质高的经济能人选进社区志愿者协会,把农村各种先进力量、各类优秀人才凝聚到党组织周围,激发潜力,发挥作用,促进农村社区建设。谭桥村组织党员开展了“三联、三帮、三争先”,即“党员联系社区困难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难题,争当共建家园先锋;干部联系优秀青年,帮助他们尽快成才,争当共同创业先锋;支部联系经济能人,帮助群众寻求发展,争当共谋富路先锋”活动,使党组织的先进性得到具体体现。活动期间,社区36名党员40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党员马学锋出资17万元开发兴建养殖小区,安置金文柱、王洪如等8名无房贫困户入园从事养殖业脱贫致富。党员丁玉明从事清真牛羊肉屠宰致富后,出资2000余元帮助双残户丁义解决生活困难。二是培养有为青年。依托村级为民服务中心,试点村党支部建立了社区党小组和党员联系优秀青年制度,以互帮互助的形式,组织青年团员走进社区、联系群众,经常开展政策宣传、护绿保洁、义务诊疗等志愿者活动,形成了“一个党员一盏灯、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一面旗”的示范效应。沙湖村聘请了18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入党积极分子,担任社区“五大员”,即思想政治宣传员、民事纠纷调解员、社区治安协管员、文体活动组织员、社区环境监督员,定期“评星定级”,激发了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三是发挥先进作用。积极组织社区党员联片建立“双带”示范基地,引导社区党员争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村风民风的引路人、公道正派的代言人、科学技术的明白人。沙湖村建立党建“6+1”工作机制,即“生产一带一”:要求一名党员至少带动一户致富能力差的农户发展生产,为其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带动其增收致富;“生活一帮一”:要求一名党员至少帮一个脱贫解困能力差的农户,引导其理清思路、找准门路,帮助其脱贫解困;“村风一促一”:要求一名党员至少促一个倡导新风意识差的农户,引导其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整个村风的好转。“村容一包一”:要求一名党员至少包一个环境意识差的农户,从搞好家庭卫生及个人卫生入手做起,进而推动村容村貌的改观;“民主一推一”:要求一名党员至少推一个决议差的农户,从提一条意见、建议入手,争做落实村级事物的模范;“发挥作用一评一”:让群众代表每年对党员在5个方面作用发挥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激励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结合实际,两个试点村从遵纪守法、科技示范、致富带头、热心公益、互帮互促、邻里和睦、服务奉献等10个方面调整设置了农村党员“十颗星”评比内容,采取“双评”的方式(党员和村民代表无记名投票逐项打分),百分制动态管理的办法,丰富了“十颗星”党员评选活动,有效调动了党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峡口镇纪委书记马国忠深有感触:“这样的评议,像过秤一样,每个党员有几斤几两,过一过就清楚了。”沙湖村党支部书记潘鑫说:“党员评星定级,具体量化等次,同是党员也有量的差异,党员的压力增大了,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激励机制。”四是培育新型农民。试点村组织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开展普法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重点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现代“农民新人”。沙湖村社区开展创建“文明一条街”、争做“五型公民”(法制型、文明型、诚信型、创业型、平安型)活动。谭桥村成立了百人志愿者秧歌队,采取自娱自乐、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帮助村民转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农民以德治家、勤劳立家、文明安家、健康保家、和谐兴家的新风尚的形成。
四、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助农增收的新产业
社区以为民服务中心,大力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谭桥村形成了皮毛加工制造、牛羊养殖、苗木种植销售三大支柱产业,培育了苗木经销大户马学峰、果品贩运大户杨德平、养殖大户马良银、温棚种植专业户韩丽娟、清真饮食专业户韩国栋等致富典型,该村去年人均收入达4580元,比农村社区建设前增加216元。沙湖村在社区服务中心成立致富信息传递、专业技术服务、农副产品销售三大服务组织、帮助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以葡萄种植、畜牧养殖为主的产业,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16.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427元。
五、开展结对帮扶,倡导文明互助的新风尚
采取“组织救助、社会帮助、家庭互助”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展“结对包户”、“一助一”、“党员联系户”等邻里互助、社会帮扶活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融洽邻里之间、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社区形成互助互家、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沙湖村借助当地深厚的乡土文化,大力推广“庙会新风”、“喜事新办”、“农谣新唱”,将创建计划生育“三无镇”、树婚育新风、敬老爱幼、破除封建迷信、邪教等内容编成剧本,排成节目,搬上舞台,借助小说唱、快板、秦腔折子戏,百人志愿者秧歌队走村串队,召开运动会等形式,把自我教育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融入休闲娱乐中。“地方文化体育戏”吸引了周边的群众,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在沙湖社区关心集体、热心公益事业、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和事蔚然成风,村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六、健全工作制度,建立长效的农村党建新机制
一是建立综合协调机制。从构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协调网络入手,建立健全了社区志愿者、党员和经济能人大户每季度一次的联席会议制度和每月一次的民主议政日制度等,形成了村党支部既能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又能积极支持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依法行使权力、开展工作的制度保障。二是建立广泛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农村社区内一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开放设施资源,充分挖掘并合理配置农村社区资源,努力实现农村社区服务联动、管理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环境联治,形成了社区和社区内各单位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对在家党员,注重引导他们并有组织地参与社区建设,为他们发挥特长提供舞台;对流动党员和老党员,通过采取经常走访、座谈等形式,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生活困难,提供就业信息,激发其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抓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目标分解督办制度和考核管理制度,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相关部门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村民说,地上有绿木花草,低头受熏陶;墙上有政策警句,抬头受教育;牌上有村规民约,做事有标准;栏里有先进人物,做人有榜样。社区实现了零发案和无越级上访,全村涉及干群矛盾的信访比去年同期下降85%,出现了“三少三多”,即赌博打麻将的、搬弄事非的、信邪教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关心集体的、学用科技的人多了的新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