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开展社区建设以来,我区的社区建设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全区广大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一起在社区建设的道路上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在开拓中求索,在求索中前进,在前进中逐步成熟,对社区在居民与政府、居民与社会、居民与居民等诸多链条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比较明晰的认识,阵地、组织、队伍、制度、功能设置等基础建设基本完成,相继形成了诸如“老人老”、“解放计生、关爱一生”、“你平安我心安”等一批社区服务品牌。社区建设的强力推进,在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等方面都发挥出了巨大的服务、促进和桥梁作用。社区已成为城市基层管理、服务居民、开展各项社会工作的平台。我区也借助于这个平台,继2002年被民政部首批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后,又先后获得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全国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示范区、全国计生服务示范区等荣誉。2009年10月19日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实现了社区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一、开展社区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
十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文化的多元化,社会公德观、家庭道德观以及个人价值观的裂变,社会人群的不断分化重组等都为社区建设注入了新因素;大量的低保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离退休职工等困难群体生活在社区,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和流动人口涌入社区,外来人口、老龄人口、留守儿童迅猛增加,相应出现了农民工、空巢老人、缺乏关照的未成年人等急需面对的社会群体。社区成员构成的多样性带来了群众需求的差异性,为社区建设提出了新任务;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群众不仅需要社区为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供服务,还需要社区在精神满足、政治参与等不同领域提供服务。人民群众的这些实际需求为我们开展社区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对社区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要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中央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建设任务,明确指出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中央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为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目标。这些新因素、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成为我们牢牢把握的方向,引领我们不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社区是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和全面认识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没有秩序稳定、保障充分、环境舒适、服务完善、群体和谐的和谐社区作支撑,就难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二、开展社区建设必须锤炼一支作风过硬的社工队伍
社区工作者队伍是保证各项服务措施真正惠及居民的执行者,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要求这支队伍必须具备正确的政绩观、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和顽强的拼搏进取精神。因为社区建设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社会工程,社区工作者不能满足一件事、甚至一个系统工程的完成,不能觉得二年、三年具备良好的工作状态就行,不能从个人进步与否、进步快慢与否的角度来树立自己的政绩观,在思想上要明确一个观念,辖区居民的长期认可和满意才是自己最大的政绩。社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微观而言,社区工作者每天不断面临新情况、触及新问题、接受新任务;宏观来看,目前社区建设还有很多领域尚未开发,而且已开发的领域服务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社会中坚力量的生活压力如何在社区得到减轻、社区居民的参政欲望如何在社区建设一条畅通的渠道、社会不稳定因素如何在社区得到及时的化解等。面对这些实际状况,实践证明,用老习惯、老思维来应对远远不够,必须时刻紧绷创新这根弦,时刻具备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解放区的社区建设几乎从零开始,虽然个别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得天独厚,率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多的社区是在条件很差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在建设过程中起早贪黑、磨烂嘴、跑断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累倒在岗位上的事例举不胜举,充分体现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实践证明,社区工作者没有顽强的拼搏进取精神是根本不行的。
三、开展社区建设必须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社区建设是一项为群众谋利益的事业,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就丧失了推进基础和基本动力。我们一是出台相关政策,使社区单位、民间组织、物业组织广泛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如焦作电厂、起重机械厂等驻区单位,或无偿提供服务用房,或拿出厂区土地与社区共建;睿杰教育学院、文风教育中心等民间组织,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为社区提供教育培训服务。二是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建设和谐社区,在实践中提高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和能力,涌现出了徐庭杰、张文远等一大批社区工作的热心人,在这些典型人物和事迹的感召下,我区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蔚然成风,“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句口号已逐步成为每个社区成员的自觉行动。正是由于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认同和参与,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在防范非典、甲流、创建“平安解放”、南水北调拆迁等一系列中心工作才得以圆满顺利地完成。
四、开展社区建设必须以服务为统领
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居民需要不需要是我们工作的基点,居民满意不满意是检验我们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准,把社区建成生活舒适、精神舒畅、群众满意的乐园,是我们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服务一切群众和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可以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以服务的形式和面貌呈现在群众面前,同时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反馈过来。这方面我们觉得应该做到六个注重:一是注重服务领域、体系、内容、方法的不断创新;二是注重察民情、解民意,做到有的放矢;三是注重居民评议,提高群众满意度;四是注重拓展范围,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五是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弥补公共服务能力的不足;六是注重以公共服务为主渠道,积极转变政府形象。
五、开展社区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顺畅的推进机制
在这方面我们着力三个机制的建立:
(一)领导机制坚强有力。要坚强有力,主要领导推进社区建设的决心必须坚定。十年沧桑,人事变幻,我区历任党政主要领导始终没有因为任何临时性、中心性、突发性工作而扭曲社区建设的思路、淡化动摇社区建设的决心,“一张蓝图绘到底”是我区社区建设十年不停步、全国不掉队的思想基础。要坚强有力,推进社区建设的格局必须合理布控。我区的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主要领导挂帅,包括34个区直部门,负责对全区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规划、组织、检查,形成了区级领导包街道、直接联系社区,区直部门分包社区,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领导体制,从1999年一直延续至今。同时,我们把社区工作内容细化为6大块44小项,分解到各相关部门,明确标准、限定时限,做到分工细致、责权明晰,避免了扯皮,形成了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共同参与的格局,为开展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坚强有力,推进社区建设的各项保障必须到位。区委、区政府专门制订了促进社区建设的保障和激励措施,明确规定了财政预算每年编列专款、社区工作成绩突出者优先提拔、区直机关的干部提拔之前先到社区锻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区、街两级财政在阵地建设、人员培训、外出考察、举办讲座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10年来,从社区提拔出的科级干部达130余名。
(二)评估机制科学合理。我们建立了区、街、居民三结合的多层次的考评机制,考评指标细化、量化为60条,注重把考评权逐步交给社区居民,采取入户调查、问卷反馈、走访座谈、居民代表评议等多种形式,同时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对平时工作有创意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予以表彰,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每年区委、区政府的年度表彰项目中,社区建设方面都占到40%以上。
(三)社情民意访察机制切实可行。我们在每个社区定期发放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征集居民意见和建议。通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党建联谊会,定期征集社区成员各方面的具有代表性的意见,通过召开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广泛吸收他们有关社区建设的提案和议案。通过这三条民意访察渠道,将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梳理归纳,并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形成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作为社区开展工作的依据。
六、解放区社区建设的问题和下步努力方向
(一)社区各项工作主要靠党委政府推动,群众参与程度低,行政化倾向严重
在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的关系上,“指导与服务”的定位和现实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职能部门大多强调分管工作重要,而与其他部门主动配合与协调不够。部分职能部门在“工作进社区”的要求下将自己的工作任务下派给社区居委会,从而导致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行政化倾向严重,将社区建设中搭建起来的居民自治平台挤压变形。主要表现有:一是社区服务内容上,行政性事务办理成为社区事务的主体;二是服务方式上,区直机关和街道普遍把社区当做自己的“腿”,社区则依照街道或者各局委的指示去工作,模糊了社区自身的自治性;三是社区工作者的定位上,社区工作人员以政府代表面目出现,群众也把社区工作者当做了一级官员;四是人员结构上,社区工作人员几乎全是街道下派,工资和经费保障全部依赖街道办事处,客观上加剧了行政化倾向,使社区和街道办事处形成了严重的上下级依赖关系。
(二)社区服务阵地功能设置过于模式化
在开展社区服务阵地建设过程中,过分注重了服务功能设置的全面性,每个社区在服务组织、服务项目、服务形式上趋于雷同,千篇一律,服务功能全而弱,特色不突出,没有更多的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去创出特色,缺乏把某项服务做到精品和极致的一批典型和样板,远没有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内容不全。关注物质生活多,精神、文化、政治参与服务较少,社区服务视角狭窄,主要局限在传统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二是服务方式落后。坐等居民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依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三是服务层次较低。服务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不足的问题,服务人员未经专业化培训,服务质量难以尽如人意。
(三)社区建设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一是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没有转化为规范的机制,社区与驻区单位、物业管理等矛盾没能有效化解;二是社区中介组织发育不全,各种服务资源缺乏有效联系,距离社会化、网络化目标还存在不小距离;三是对社区内资源挖掘不充分,“见物不见人”,对社区蕴藏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没有给予更多关注。
(四)社区工作者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社区工作者队伍构成成分单一,缺乏专业型人才,管理不活。在社工队伍建设上需要尽快实现成分多样化、管理动态化、服务技能职业化。
(五)对社区建设必需的许多机制缺乏研究、创新
如:以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建设的居民自治机制、市场化服务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志愿服务机制、考评机制、民意征集机制等都缺乏及时填充新的内容。
冷静、理智地品鉴成功是一种成熟,但是全面准确犀利地检视不足,更是一种成熟。应该看到,当前全国社区建设形势日新月异,社区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越来越繁重,服务居民、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必须用新视角来审视社区现状,必须用新思维来统筹社区发展,必须用新方法来对待社区工作,使我区的社区建设永不止步、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