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再就业工程以来,笔者一共对100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过采访和调查。这100名再就业人员中,既有事业有成的大老板,也有默默无闻的小业主;有自办实体的,也有为别人打工的;有做长期雇工的,也有打临时短工的,他们中创出一番事业的为数不少。笔者利用近三个月的时间,对这些人员进行了追踪调查(电话访谈),对他们再就业后的境况作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再就业形式:自谋职业为主
被调查的100人中,男46人,女54人,其中35-45岁年龄段的人最多,达58人。下岗者最早在1983年, 1996年至2000年的5年间达60人,其中1996、1997年下岗的最多,分别为22人、24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受雇就业和自谋职业,前者42人,后者58人。
在受雇就业方面,42人中去向为非公有制(个体、私营、民营;合作经济组织等)单位的26人,公有制(国有、集体、机关事业)单位的16人,比例约为62%和38%;在受雇形式方面,劳动关系不固定的(临时工、季节工、钟点工等)32人,而相对固定的(长期雇用、建立固定劳动关系)只有10人,比例约为76%和24%;受雇人员的职业身份大体分为四大类:个体私营工商户雇员、各类劳动就业组织从业人员、机关和事业单位临时工或外部工、各种零散工或钟点工。
在自谋职业的58人中,从业的主要门类归纳为:自办公司、实体的14人,从事商业零售为主的个体摊贩18人,从事各类服务业(修理、信息咨询、电脑软件销售、美容美发、出租车服务等)的16人,从事养殖种植业的10人。此外,最新调查还发现,部分下岗职工走合伙经营、共同承包承揽的联营之路(此部分入未作统计)。
以上情况表明,下岗失业后的人员能够再度进入政府机关和国有、集体等正规企事业单位,或能获得相对稳定职业的,只是极少数。
择业心理:渐趋务实
100名下岗人员中,除10人是主动要求下岗外,其余90人都是被动下岗,或因企业经济不景气、破产,或因单位优化组合、减员增效。他们中多数人的择业心理都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寄希望于企业经营形势好转恢复上岗——等待政府安排就业——因生活所迫打短期杂工——-做长期雇员或自谋职业。在经历了下岗→失业→求职→再就业这样一个人生二次“磨难”后,他们的择业心理越来越趋向务实。
调查表明,90名被动下岗的人在下岗后6-13个月才找到了第一份职业,其中多数人再就业后又经历了一次以上的工作变动。工作变动越多的,他们越没有在企业复岗或被政府安排就业的愿望,渴望的只有尽快有一份保生存的稳定的、经济来源。可以这样说:越是后期下岗、年龄偏低、文化技术素质偏高的下岗职工,对政府安排就业或在企业复岗的依赖性越小。有这样一个事例最能说明问题:石家庄市为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1998年制定了失业人员可以一次性领取全部失业保险金3倍的失业救助的扶持政策,但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半年间仅有943名失业人员中请领取,而到了2000年11月,即取消上述规定的最后一个月,竟有13000人申请领取,多数失业人员是在刚刚取得个体营业执照后就来申报领取失业救助金的,说明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已将再就业的“赌注”押在了自谋职业上。
就业前景:亦喜亦忧
由于下岗失业人员的择业心理越来越趋向务实,多数人一开始便从自身条件出发,主动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除10名主动下岗者在下岗前就选择了“下海”办实体外,大多数是在下岗后一边打零工一边选择自己较稳定的职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先当小‘保姆’,再做大‘管家’”。
市丝绸厂下岗女工张荷花,下岗后一边在一家私企打工,一边寻求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在各方面条件具备以后,她毅然炒了老板的“鱿鱼”,办起了自己的电瓶专卖店,她的创业事迹被多家媒体以“电瓶大嫂”为题进行报道后,一时“电瓶大嫂”的美名传遍石家庄,后来她将店名改为“电瓶大嫂”,生意越做越红火。
下岗职工择业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靠熟人或亲友介绍临时就业(打工);到人才市场求职;搜集招聘信息,挑选适合自己的职业。一度在社会上盛行的花钱买工作和托“关系”走捷径的现象在这些人身上表现不明显。事实上,许多下岗者正是在多次的职业变动中谋求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搏击商海的姣姣者。在职业的大调换中,他们重新感受了劳动的意义,唐炼了自强自立的品格,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创业的本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成了改革开放年代的成功者。许多下岗者经商几年便成为老板,不仅稳固了自己饭碗,还为其他无业人员(包括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岗位。笔者采访过的近50位下岗人员中就有26位被省、市、县各级政府命名为现就业明星、创业带头人、巾帼创业标兵等,有19位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宣传介绍过创业事迹。本次调查的100人中,对自己的职业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绝大多数,有94人,只有6人表示“不满意”。
虽然这些下岗职工中有一部分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大多数对前景仍有担忧。
对受雇的下岗者而言,他们存在“四怕”心理——
怕再次失业。他们虽然暂时有了工作和收入,但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最大的担忧就是怕再度失业。
怕社保不落实。他们虽然能维持眼前的基本生活,但缺少以后的基本社会保障。有相当一部分因原企业经营困难,社保欠账,个人缴费部分也被迫中断,而再就业后的社保关系如何接续又不清楚,很多人实际上已成为“断保人”。
怕失去”企业人”身份。有的人虽已下岗,但仍戴着“国企职工”’的帽子。眼下,保留“企业人”的身份还能享受一点福利待遇,但他们心里很明白,随着劳动关系的进一步理顺,随着“隐性就业”的显性化,自己迟早会失去最后的依靠。
怕被人瞧不起。他们虽然在努力适应新的就业环境,但不能从下岗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由于多数人再就业后,从事的是临时性岗位或是原先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苦、脏、累、差岗位,其社会地位和福利保障待遇较差,常常被人瞧不起。有的担心自己下岗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甚至危及家庭和婚姻。
对自谋职业者而言,所面临的困难则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体会不到的——
缺少资金。由于缺乏资信担保,无法获得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因此,他们要创业,多数是靠自己的积蓄和亲友的支助,而这种“小打小闹”只能够小本经营,多数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想增加加投入把生意做大摘自《我要公文网》(www.51gongwen.com)很难。
缺乏场地。下岗者中,自有场地或享有政府提供的低价经营摊位的很少。在石家庄,一间临近街面、十几平米的门脸;月租金不低于3000元,这对于小本经营者来说是难以支付的。
缺乏经验。他们本小力单,多数又没有经商经验,加上经营选项上缺乏咨询服务和指导,往往是盲目“跟风跑”,因而在消费不足的市场环境中,很难与那些有根底、有实力的大商家竞争。
税费过重。个体经营中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就是,费比税重。有的想办一个门脸,还没等开张营业,各种开办手续费就花去上万元,有的费用名称五花八门,收的离谱。
优惠政策落实不了。政府为鼓励下岗人员自谋职业,制定了许多减免费的优惠政策,但在执行中往往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