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公共服务(图) - 社区服务 - 淄博市社区信息服务中心---临淄社区服务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区建设 > 社区服务
 
用户名: 密 码:
网站搜索:
 
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公共服务(图)
来源: 宁波日报 时间: 2010-06-08 09:37:23

[图片标题]

·核心提示·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也是市委、市政府继新农村建设之后推进全市农村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近年来,我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局,按照“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目前,全市已有705个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占建制村总数的27.1%。

  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仑、慈溪、江北、宁海等地,这些县(市)区在农村社区管理体制、设置模式、工作机制、服务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

  北仑多种模式并存,新老居民共建

  地处北仑小港街道西部的朱田村是一个近郊型的中心村,全村有4500名外来务工人员,754名本村村民成为“少数民族”。

  2007年起,该村“试水”社区化管理,以“1+N”模式,建立社区党总支、企业党组织、综合党支部,并建立北仑区第一家和谐联谊共建会,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全部区域化。农民工实现入会、关爱、服务“三属地”,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共享社区文化、教育、就业、培训等服务。

  地处新碶街道西部的高塘社区,周边是大港工业城和保税区南区,区域内有外来务工人员3万多人,本地村民7700余人。

  2007年5月,高塘社区正式成立,组织结构为“三位一体”,即以区域党建联席会议为核心,以和谐共建理事会为纽带,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这是北仑区第一个,也是全市最早“多村连片”的社区建设模式。

  北仑区15万被征地农民“洗脚上田”后,如何“洗脑进城”,从农民转化为市民?总数40多万、远远超过本地人的外来人口如何管理?该区民政局副局长胡修勤介绍,北仑在全国最早进行了社区布局规划,并创新模式,结合当地区域特征,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4种类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一是拆迁安置型。这是农村土地被大批征用、农民房屋被大量拆迁后,由政府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形成的区域。每个安置型社区配建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用房,从街道(镇)干部或原拆迁村干部中选派年富力强的同志担任社区负责人,向社会招聘社区工作人员。

  二是多村连片型。如大碶街道的九峰山区域有9个建制村,面积近21平方公里,居民8000多人。各村水系相连、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生产生活方式相似。区、街道共投资8000多万元,成立九峰山社区管理委员会,建设了九峰山社区服务中心,承接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三是城郊区域型。在城区边缘相对集中的同一个区域,建立一个承担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如高塘社区。

  四是中心村型。以行政村为单元,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建立一个以便民利民、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主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统筹协调村级事务。如小港朱田村、白峰镇阳东村。

  [启示]北仑区根据城市化进程要求,以村级组织机构创新为依托,以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为目标,充分尊重农村的历史与现实,因地制宜设置四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整合了农村地域、服务和人力资源,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四处开花”,实为“以村民为本”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

  慈溪一村一社区,服务“一站式”

  慈溪长河镇垫桥村把原用于出租经营的200平方米一楼房屋改为一站式服务大厅,内设社会保障、公共事务、计划生育等服务窗口,运作一年多来,受理村民各类事项700余件,办结率95%以上。

  慈溪市把便民利民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立足点,着力构筑起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础、经营性服务为依托、志愿互助服务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已建立的116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均在一楼设立了敞开式便民服务大厅和集中服务窗口,对与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劳动就业、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法律服务、外来人口管理等公共服务,实行“一站式”办理。

  同时,在各村建立了公共事务“代办制度”,由650余名村干部组成的行政审批“代办员”,为村民行政审批作全程代理、代办服务,较好解决了村民“办事难、办事繁”的问题。据统计,116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成后,共受理各类事项12万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0%以上。

  此外,大力整合农村各类服务资源,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庵东镇振东村联合村内的30多家超市、理发店、家政店、修理店等商户,设立热线电话,为有需求的村民提供各类便民优惠服务。天元镇潭河村、周巷镇周邵村等将经营商户组织起来,成立“社区便民服务协会”,向村民发放“便民服务卡”,为有需求的村民上门提供粮油配送、煤气灌装等服务。

  许多村还积极动员党员、团员、妇女、老年人等,成立“环保志愿者”、“老年邻里守望”服务志愿者队伍等,开展环境保护、治安调解、助老扶幼等公益活动。

  针对当地个私企业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情况,慈溪市还建立了339个以“和谐促进会”为代表的村级融合性组织,组织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开展扶贫帮困、文体娱乐、信息交流等活动,融洽了新老居民的关系,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

  [启示]社区服务是慈溪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特色和亮点,“一站式”办理、“代办员”制度、“和谐促进会”制度以及“便民服务卡”等工作的探索和推进,有效丰富和拓展了农村社区服务的内涵,展现了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们提供了在农村加强社区化服务的一个很好样本。

  江北区域化规划,城市化基础

  来自安徽的小汪在甬江街道畈里塘村一家企业上班,前天,她来到甬江街道北郊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办暂住证,提交身份证后,只等了一会儿就办好了。这是江北区第一个运作的区域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甬江街道北郊片暂时不会全部拆迁。所以,在这里兴建一个统辖5个村的服务中心,既可满足该片区百姓办事的需要,也可为今后城市化推进打下了基础。

  为此,该街道投入1200多万元,新建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一楼为服务大厅,设置劳动、民政、综治、数字电视收费、农技110等10个窗口;二楼设培训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成人教育、影剧院、图书阅览室、舞蹈排练房、电脑培训室、计生服务室、德明调解室等。

  甬江街道副书记李仰峰说,区域服务中心的定位是农村新型社区,社会事务上与村委会渐渐剥离。在服务内容上,不仅要为群众办事,还要组织文化、体育活动,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江北区按照“城乡统筹、一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制定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将目前的建制村分为三类进行社区建设:

  第一类,将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区内的村庄适时拆迁,集中安置成为城市社区,并按城市社区标准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二类,对非城市规划建设区内的村庄和空心村、小自然村,实行整体拆迁后统一安置到农民集居区,配置区域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面实施社区化管理和服务。

  第三类,对北部山区和旅游发展保留村进行环境整治和旧村改造,建成农民新村,以村为单位配置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化管理。

  规划到2015年,江北区将建立北郊片、费市片、裘市片、妙山片、黄山片5个区域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16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服务面覆盖全区农村。

  [启示]作为主城区,江北区切中了城乡社区统筹发展的脉络,确立了以规划为龙头,以城乡一体推进为目标的农村社区建设思路,结合城市化进程编制了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相关建设标准,实现了这项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推进,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

  岔路“一片多村”,方便山民办事

  宁海岔路镇地处宁海县西南部,是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当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无疑困难更多。

  2007年,岔路镇针对当地村规模较小、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的特点,以3公里服务圈为标准,在岔路片、王爱片、白溪片建立三个区域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服务覆盖全镇21个建制村。

  三个服务中心均地处村民集居中心,方便群众前来办事,也为今后逐步引导小自然村的村民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打下了基础。岔路镇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为当地农民群众提供一揽子生产、生活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经费由政府投入为主,确保服务中心正常运行。

  三个服务中心各有特色,岔路片围绕“服务型”社区建设目标,着力打造一个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王爱片围绕“方便型”社区建设目标,开展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方便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白溪片围绕“生态型”社区建设目标,积极开展生态环保公益活动,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当地旅游品质。

  该镇下派镇干部,整合农村工作指导员、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和社会志愿者的力量,建立了一支60余人的社区服务中心工作者队伍,推出了48项基本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

  同时,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村干部坐班制、值班制和考勤考核制等,每月设立“联合办公日”,镇联片领导、农村工作指导员、村干部同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联合到社区服务中心办公,共商当前农村工作,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启示]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岔路镇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更有意义和说服力。建设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走“一社区一品”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及设立“联合办公日”等工作,都闪烁着智慧之光。它充分告诉我们,经济条件并不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决定因素,真正核心的因素是为村民谋福利的观念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专家点评

  农村社区化管理

  将提升农村社会发展质量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博士:宁波市通过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关注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成员多元化的特征,培育和发展各种融合性组织,发挥这类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的作用。这种多元合作的社会治理机制,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提升了农村社会发展质量。在这方面,宁波的实践具有典型性和引领性。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王金华:宁波市不仅城市社区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尤其是社区化管理和服务的定位和机制,抓住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群众得实惠、群众满意是宁波农村社区建设成效的最好注释。

  全市农村社区建设目标任务

  根据我市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总体要求,按照“梯次推进、以点带面、辐射延伸、逐步提高”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力争到2012年,使农村社区建设面覆盖全市80%以上的建制村,并建成500个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实现“五个有”的工作目标:有一个统筹兼顾、符合农村发展规律的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有一个从实际出发、适应社区化服务和管理要求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有一揽子面向农村全体居民、以公共服务为主的服务项目;有一支专兼结合、有效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队伍;有一套健全完善、运行规范的农村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制度。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甬党〔2009〕8号 (本文来源:宁波网-宁波日报 )

 
首 页 | 招商合作 | 社区调查 | 学习园地
Copyright © 2003 - 2019 中国社区服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支持单位: 北京众智创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京ICP证11058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249      京ICP备15005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