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加强领导 多措并举
以行风建设促民政事业再上新台阶
|
时间:
2009-05-04 15:21:37 |
威海市环翠区是威海市惟一的一个行政区,辖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30.77万人口。近年来,环翠区民政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威海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以行风建设为总抓手,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取得了业务工作和精神文明两个成果“双丰收”。2002年7月,由中纪委委员李惠仁率领的全国民政行风评议工作组,对我区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实地检查时,在张村镇敬老院、威海市殡仪馆等地方欣然题词,对我们在行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我局先后荣获“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双拥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等称号,双拥共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婚丧管理、行政区划、扶贫救困、老龄等工作均跨入国家、省、市先进行列。
解决民生,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及时协调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威海市环翠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医疗教育住房救助暂行办法》、《对困难群众实施医疗救助的意见》、《环翠区医疗救助实施细则》、《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等11个政策性文件,并多次召开现场会、汇报会、交流会,加快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步伐。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市保障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130元逐步提高到260元,农村保障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800元,标准位居全省前列。建立了与低保制度相配套的医疗、教育、住房、司法专项救助制度,资助2800多名低保对象、优抚对象等特困群众免费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 5000多名城乡特困群众实施了医疗救助,救助标准达到5000元。建立了新的五保供养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对全区五保对象636人实行了应保尽保,年集中供养标准达到3620元,五保供养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以村集体供养为主转变为以财政供养为主,以分散供养为主转变为集中供养为主。灾害应急体系逐步建立。仅去年抗击暴风雪灾,我区就下拨资金96万元,使受灾的群众得到了及时救助。为搭建统一救助的平台,我区一次性投资2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建立了8处“阳光救助超市”,有效整合了各方面的救助资源,方便优化了救助渠道。目前,环翠区已基本建立起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专项救助为辅助、社会互助为补充,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2005年3月,全省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威海召开,与会领导参观了我区阳光救助超市、社会福利院等9个现场,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山东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们的做法和经验。
维护民利,切实落实特殊群体的各项政策。目前,全区共有优抚对象1870多人,军休人员5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4万多人,做好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服务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全面落实各项抚恤优待政策。按照新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完善抚恤优待自然增长机制,做好军人家属优待工作,户均优待标准达到4500多元。在全面落实二等乙级以上优抚对象医疗费实报实销的基础上,先后筹资200多万元对医疗费支出较大的二等乙级七级以下的优抚对象进行补助,并及时出台了《环翠区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暂行办法》,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新型医疗保障模式(将优抚对象的医疗全部纳入农村合作医疗通盘考虑,个人不缴纳合作医疗基金,享受优于一般群众的医疗保障待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两次大病统筹),切实解决了“三难”问题。同时,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精神抚慰机制,提高了优抚对象的政治地位。大力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及时出台了《环翠区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办法》和《环翠区城镇退役士兵采取考试考核进行安置的办法》,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走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形成了以自谋职业为主体、指令性安置为辅助、自找接收单位为补充的退役士兵安置新格局。去年,全区共安置退役士兵60人,安置率达到了100%,自谋职业率达到93%。深入开展双拥工作。提出了科技拥军的新思路,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拥军活动。投资21万元,向驻区海军赠送电脑22台,组建了“水兵电脑学校”,提高了训练科技含量;筹资150万元,建立了华唯电脑军人培训学校,免费培训部队官兵960名、军嫂186名;投资30多万元,向驻军赠送科技书籍15000多册,书柜30多组,极大地丰富了驻军图书阅览室;筹资80多万元,建成了拥有40000多册图书的“拥军书社”;投资10万元,帮助驻区海军建成一处现代化军事训练中心等。科技拥军的经验先后被《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大众日报》等22家国家级、省级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军事天地节目还以专题形式予以全面报道。社区拥军活动蓬勃发展,先后建立社区双拥联系点55个;组织150多辆出租车组成了“拥军车队”,免费为现役军人提供服务;成立了“拥军影楼”和“军人婚庆服务中心”,为部队官兵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为解决军休干部医疗费超支问题,区财政年平均筹资1200多万元予以补贴,全面落实军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投资1400万元,改扩建威海烈士陵园,有望年内竣工。双拥工作的扎实开展,使我区连续5次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区”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全省“双四好”先进单位和威海市双拥工作最佳单位。全方位做好老龄工作。针对我区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实际,积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加快了社会福利服务工作社会化步伐。在城区,深入实施了“星光计划”,共投入3902万元,完成“星光计划”项目30个,总面积21272平方米,全部对社区老年人开放。投资6700万元,规划建设了总建筑面积33500平方米、拥有床位706张的智能化老年公寓,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福利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敬老院建设。制定出台了敬老院建设两年规划,先后筹资1330多万元,改扩建5处,新建1处,全区6处敬老院现入住老人210多人,入院率达62%,居全市最高水平。去年,全省敬老院建设现场会观摩了我区敬老院建设现场。积极探索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子,出台了《环翠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创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的实施方案》、《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具体操作规程》等3个文件,推行了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工作,签订率达到93%,兑现率100%。2005年5月,我区被民政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试点单位。同年,被评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区。
落实民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底,我们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区首次以直选形式开展了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2001年下半年,我们又以“两推一选”的方法,开展了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全区267个村选举成功率达98.3%。2004年9月,在总结前两届换届选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区190个村选举成功率达98%,村两委交叉任职比例达92.1%,村委会主任与村党支部书记“一人兼”达93.2%,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四个最大限度”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推行农村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健全,农村干部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保护和尊重,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2002年,我区在全省换届直选暨村务公开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2006年3月,省人大视察了我区农村村务公开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不断强化社区建设。环翠区担负着威海市区社区管理的重要职能。近年来,先后拟定了《社区建设实施意见》和《关于对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决定》,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增强了社区功能。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赋予街道管理权、监督权、处罚权和与其相适应的财权,强化了街道办事处职能,探索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同时,对全区社区居委会的规模进行了合理调整,率先在全省实行市直部门联系社区制度,通过争取协调,基本解决了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服务用房、人员、经费等问题。大力推进社区服务,出台了《环翠区社区服务三年规划》,建设社区服务项目40多个,各类便民服务网点400多个,形成了涵盖6大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了4000多人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社区互助组织80多个,开通了社区服务热线求助电话,社区服务覆盖面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2001年,我区被评为全省社区服务示范城区;2003年,我区及2个街道、4个社区被评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单位;2005年,区民政局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区服务中心。全力打造阳光民政。近年来,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政务公开制度、行风热线工作办法、行风建设考核办法、信访工作暂行办法、“慈心一日捐”捐赠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及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规范、民政干部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制度,加强了民政自身建设,规范了民政资金使用管理,没有出现挤占、挪用、截留等现象发生。依法清理不合格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单位69个;依法办理收养登记手续143起,登记合格率100%;规范了地名、婚姻管理,被评为全省地名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全省婚姻登记执法先进单位;积极推行殡葬改革,有效解决了乱埋乱葬问题。通过行风热线,集中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自“行风热线”节目开播以来,共参加31期,接听电话76个,办结率100%,满意率达96%以上。民政部门在全区行风评议考核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在全区综合考核评比中连续6年名列前8名。在全省民政行风检查中,被评为全省民政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