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南宁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根据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全会的部署,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我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地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进程,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共南宁市委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实施南宁市科学发展三年计划,作出如下决定。
一、实施南宁市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实施南宁市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是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最近,自治区党委召开了九届六次全会。全会审时度势,作出了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全区“十一五”规划后三年的目标任务。这是自治区党委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推动广西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南宁市作为首府城市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在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全会精神中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观念,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多区域合作蓬勃兴起,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批准设立钦州保税港区,我市被批准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历史性机遇,全力推进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在激烈的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实施南宁市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是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继续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十一五”头两年,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优,经济发展的集中度不高,城市功能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强,仍然是制约我市发展的突出矛盾。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全市最紧迫的任务、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全力推进。今年至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后三年,是实现南宁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这三年的发展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能否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能否在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上取得更大进展,能否完成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就是要自我加压,乘势而上,不失时机地推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十二五”的发展乃至实现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南宁市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明确要求我们要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自治区党委对南宁也提出了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明确要求。全市上下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对南宁提出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理念上要有新转变、在发展模式上要有新突破、在发展质量上要有新提高。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成为全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二、实施南宁市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四)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坚持产业、交通、工业园区和五象新区优先发展,坚持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
(五)基本原则
——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体制机制创新转变。要着眼于好,着力于快,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全民创新全民创业,提供发展新动力。推进以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自主创新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创新,构建创新机制,培育创新文化,增强城市创新能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推动发展、带动就业、加快致富、促进和谐,以全民创业激发全民创新,使创新创业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为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发展活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多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广度,提高开放合作的质量、效益和水平,激发科学发展的活力。
——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全面协调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相协调。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普遍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六)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当年价突破1800亿元,提前两年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生产总值占全区的18%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万元,比2000年翻两番,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26%,占全区的22%以上,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24%。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对外对内开放继续加强,城市国际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出口持续增长,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综合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产业布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07年的14.77∶34.82∶50.40,调整到2010年的12∶38∶50。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力争全部工业总产值超过1600亿元,年均增长25%;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得到加强,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着增强。全面投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以交通为重点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东盟商务区、凤岭北区基本建成,五象新区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初步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各县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发展更加协调,形成3个以上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县,2个以上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城区。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10年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社会就业规模继续扩大,三年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三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努力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
——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进一步加强,公民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进一步健全。文化创新得到积极推进,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公共体育设施不断改善。努力实现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目标。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经济建设与人口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明显成效。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每年降低2%左右,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每年降低3%左右,城市空气质量保持良好状态;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201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生态环境得到切实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63%,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可再生能源建设得到推进;努力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人民生活质量显着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农村安全饮用水达标率继续提高,所有行政村通公路。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5万人以下。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依法治市取得新进展,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公民合法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平安南宁建设进一步巩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进一步提高,社会矛盾纠纷方面的突出问题得到及时妥善解决。安全生产情况好转,应急体系和机制不断完善,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显着增强。
三、实施南宁市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主要措施
(七)坚持继续解放思想,为实施南宁市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要把继续解放思想贯穿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分析南宁市情,寻找发展差距,抓住主要矛盾,完善发展思路,力争在发展阶段、发展结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上实现大跨越。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增强机遇意识,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要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要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从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开展“全民创新全民创业”活动,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以全民创新推动全民创业,以全民创业激发全民创新,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要把继续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要坚持在继续解放思想中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坚持以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引领发展,以建设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中心支撑发展,以扩大投资、消费和出口协同拉动发展,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带动发展,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构建具有南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实施“壮二提三强一”战略,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集聚、产业水平提升、三次产业协调、产业布局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首府南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壮大工业。坚持工业化的主导方向、核心战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各类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聚,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量新突破,推进区域性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以项目为支撑,优先发展重点产业,着力培育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重培育铝加工、机械与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北钦防”石化、钢铁项目产业链建设培育石化、冶金配套产业,引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化工、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推进南宁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到2010年,形成1—2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3—5个产值超50亿元的产业。实施“工业扶优扶强工程”,积极引进、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到2010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3家。深入实施“建设亿元工业企业工程”,支持服务骨干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到2010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50家以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按照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要求,加快高新区、经开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开发区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内外资企业落户发展,建设特色园区,发展园区经济,推进工业发展重心向园区集聚,到2010年,工业产值超100亿元的工业园区达3个以上。加快构建促进工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立完善投融资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创新支撑体系和产业配套支撑体系,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的支持力度,完善融资担保、技改贴息、争创品牌、技术创新、节能降耗、企业上市等扶持政策。
提升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布局,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围绕与工农业配套、提升制造业水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科技信息、金融保险、计算机软件、中介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趋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房地产、教育、文化娱乐、市政公用和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物流配送三大平台,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南宁国际物流基地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推进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优化商业布局,建设特色商业圈,发展特色商业市场,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提升首府商业品位,推进建设区域性商贸基地。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培育和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市场,加快“数字南宁”建设步伐,推进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积极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和信托等现代金融业,鼓励和吸引国际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到南宁拓展业务,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加快五象新区金融街建设,推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壮大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精品建设,打造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旅游胜地。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品牌效应,培育发展会展业,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发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完善技术市场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支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社会培训网络体系,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建设区域性教育培训高地,打造“学在南宁”品牌。
做强农业。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优质谷、糖料蔗、果蔬、桑蚕、木薯、商品林、花卉、畜牧、淡水养殖等产业,到2010年,全市农业优势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优质米、蔗糖、桑园面积和畜产品、水产品等产量位居或保持全区前列。实施“百万亩超级稻种植工程”,实现全市粮食年总产190万吨以上,稳定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家。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流通、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等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村道路、能源、饮水、排水、污水处理、通讯、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兴修水利,积极探索建立消除病险水库的体制机制,加快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做好大中型灌区渠道的硬化防渗工程建设,抓好大石山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统筹安排,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开展“百万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工程”,推进农民转移就业。
(九)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着眼于让更多的群众享受现代城市生活,享受宜居环境,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建设现代宜居城市。
加快城镇化进程。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县城和中心镇(重点镇),协调发展一般小城镇,构建由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重点镇—小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加强和完善城市规划,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继续按照“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方向,加快五象新区建设,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道路、桥梁、公路客货运站场、铁路枢纽、内河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和城市轻轨、供水、供电、通讯等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东盟商务区、凤岭北区等城市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综合改革。推进六县县城三级城镇建设区建设,为把宾阳、横县、武鸣三县县城建设成为中等城市奠定基础;推进吴圩、六景、黎塘、那桐四级城镇建设区建设,重点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能力;协调推进其他中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城镇经济,打造一批经济强镇。创新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盘活存量用地,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供给。
加快现代宜居城市建设。巩固“联合国人居奖”成果,推进“中国绿城”建设,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打造“住在南宁”品牌。做好“树”的文章,统筹城乡绿化,坚持每年开展“每个市民种一棵树”活动,中心城区着重提高绿地率和园林建设水平,城郊和县域着重提高森林覆盖率,构筑“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树成林,花成片,植树成景”的良好生态环境;做好“水”的文章,全面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使城市水系成为畅通的行洪道、水清岸绿的生态区、风景秀丽的景观带、繁荣兴旺的经济带、内涵丰富的文化带、人水和谐的休憩园。有计划搬迁市区内重污染企业。发展特色住宅产业。加强城市管理,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市容环境优美整洁。
(十)积极投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增创发展新优势。抓住自治区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契机,积极投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主动对接“北钦防”沿海城市,形成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优势。
积极投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强力推进,切实做好南宁市投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各项工作。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结合南宁市实际,加快研究我市城市发展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等规划,筛选一批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在用好用足用活中央、自治区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推进政策创新,重点在资金、人才、土地、招商引资等方面,争取中央、自治区给予更多政策支持。积极配合开展北部湾经济区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土地管理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新途径、新办法,争创体制机制和开放合作新优势。
主动对接“北钦防”沿海城市。积极参与南北钦防城市群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优化城市布局,重点建设五象新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设施,增强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南宁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加强以交通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对接,推进现代化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服务全国、连通东盟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加强与“北钦防”沿海城市石化、钢铁、林浆纸、能源等重大产业的对接,争取在我市布局一批配套项目及延伸产业项目,拉长产业链。积极对接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建设,促进我市加工贸易及物流等产业发展。吸引广西沿海城市乃至国内外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落户我市,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对接服务“北钦防”沿海城市产业项目等,加快发展我市相关服务业。
(十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市场共融、政策共享,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全市城乡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体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工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推动城乡产业共同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市政体系和生态环境,以城镇化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社会和谐。统筹推进城乡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快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城乡发展活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县区要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县区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各县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壮大工业,做强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经济、劳务经济、生态经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各县工业由小到大转变、农业由大到强转变,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发展基础好的县要加快发展,进入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前列,一般县要迎头赶上,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各城区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物流、商贸、房地产、金融、会展、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在做强服务业的同时壮大工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发展都市型工业和为城市服务的都市型农业,促进城区工业由小到大转变、服务业由大到强转变,提升城区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各县区要加强协调互动,实现优势互补、竞相发展、共同繁荣。
(十二)加强交通能源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按照自治区掀起交通能源建设新高潮的部署,加快交通建设,积极发展能源产业。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把南宁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为目标,全面推进面向东盟国家、通往周边省市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及我市辖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构建以高速公路、铁路和空港、内河港口为主骨架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全面放开交通建设市场,多渠道筹措交通建设资金,大力培育交通投资主体,打造投融资平台,调动社会各方投资交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交通建设新格局。加快推进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各项交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确保交通项目顺利实施。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跨邕江两岸的桥梁建设,使市内交通更加顺畅,邕江南北联系更加密切。大力推进内河港口建设,推进建设老口、邕宁梯级枢纽。经过努力,力争到201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超过10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4公里、二级公路1150公里以上,实现全部乡镇和73%行政村通水泥或沥青路,实现全部行政村通公路;内河港口吞吐能力超过480万吨。
加快发展能源产业。根据自治区有关能源发展规划和南宁能源资源发展特点,研究制定新时期我市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构筑多元、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充分发挥我市气候和资源等优势,建立水能、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利用体系。大力发展火电和水电,加快南宁电厂建设,加大现有小型水电发电机组的技术改造力度,推进LNG燃机电厂和风力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发展生物质能源,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推广能源开发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能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十三)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主动融入多区域合作,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空间,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
继续深化改革。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住房保障、就业和公共卫生、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优化机构设置,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切实提高机关行政效能。进一步理顺市与城区管理体制。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以及商品市场的发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和规范各类中介组织,促进要素资源集聚辐射;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推进国有经济优化重组,提高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效能;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和法律服务体系。坚决破除体制障碍,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推进市场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健全服务体系,创新完善政策;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努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和华侨农林场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抓住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多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的重大发展机遇,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城市国际地位,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积极适应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形势,找准承接点,构建承接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建立项目引进、服务、协调、督办工作机制,大规模承接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和经济辐射,推进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深入推进多区域合作,主动投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重点加强与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东盟等的合作,拓展与日韩欧美的合作,积极参与泛北部湾、泛珠三角和西南地区经济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平台,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协作,提高经贸成效。支持服务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联络办事机构。依托南宁国际物流基地和沿边口岸,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争创投资环境最好城市。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招商引资积极性。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学习运用国际通行规则,更紧密地与国际经济接轨。
(十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建设,努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建设全区文明程度最高、生态环境最佳、社会治安一流的城市。
重视改善民生。更加关注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大力发展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加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合理布局建设中小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科技事业发展,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市人民的科技素质。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和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做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建设充分就业的城市。建立城乡统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重点研究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快城乡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经济租用房、限价商品房、其他商品住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积极推进扶贫开发,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加快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重点抓紧安排好贫困群众、低收入阶层、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推动文化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时代的民族的开放的城市文化。突出抓好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挖掘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发展商贸文化,形成特色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进建设文化名城。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弘扬“能帮就帮”精神,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和民主管理。深化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推进依法治市,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建设平安南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平安南宁建设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建设平安县区、平安乡镇、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平安村屯、平安单位活动。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定期开展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接访活动,集中解决一批信访突出问题。落实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制度,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积极引导群众运用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要求,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社会化管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健全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生态文化,形成促进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严格控制资源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减少、限制乃至杜绝使用影响生态环境的非环保制品,全面启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生态消费模式。合理开发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抓好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确保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和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
四、加强对实施南宁市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组织领导
(十五)加强党的建设,造就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要以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为根本,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内容,以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改进领导作风为重点,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优化人才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吸引人才环境,培养和引进德才兼备、具有战略眼光的党政人才,擅长经营、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勇于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急需人才的引进。优化人才开发体制环境,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机制。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扎实开展“八桂先锋行”和“党员奉献日”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实施《中共南宁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具体意见》,扎实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工作,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为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
(十六)切实加强领导,改进工作作风。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准方向,出台措施,整合力量,把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组织实施好。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细致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找准问题,认清差距,拿出推动发展的新办法、新举措。要多做群众受益的事,多做打基础的事,多做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事,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豪迈的气概,投入到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全市广大党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脚踏实地,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围绕“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主题,继续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推行绩效考评,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为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十七)明确工作职责,抓好计划落实。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将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细化分解为若干具体任务,逐项落实目标、进度和责任,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标准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工作时限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履行职责、紧密配合、通力协作,确保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实现。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把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可考核的具体指标,在注重考核经济发展指标的同时,也要注重考核反映民生、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机制,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奖惩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完善督查制度,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进展情况。
全市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开放创新、锐意进取、求真务实、乘势而上,为全面完成我市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进程,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