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水治理遭遇“非技术问题” 需要全民参与 - 社区环境 - 广东省社区服务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社区建设 社区环境
广州水治理遭遇“非技术问题” 需要全民参与
作者:  日期:2008-11-24 20:53:28

  与珠江相连的沙基涌得到了综合整治,通过截污、清淤、补水和堤岸绿化等措施,改善了河涌水质,河涌生态逐步得到恢复。  记者庄小龙 摄

10年前,“母亲”河珠江逐渐变成了一条日夜在城市中翻滚的“黑龙”,与之相连的沙基涌,鱼蟹绝迹,黄埔涌让周边高级社区黯然失色。这一切,在10年弹指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珠江在特定时间和河段可以游泳了,沙基涌早晚可见成群鱼虾,黄埔涌边景色优美,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历经10年努力,珠江一天比一天漂亮,不少河涌重现往日靓景,但是,广州仍有65条河涌水质为劣五类,发黑发臭,它们目前遭遇最大的阻力不是一般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更多市民特别是沿线单位、企业、居民帮助解决的问题:有些地方的村民日夜抢种树苗,只为获得高额的征地补偿;有些人漫天要价,超过第三方评估价格的10倍以上;有些企业一边截污,一边又在偷偷地排污……这一切,不得不发人深思。

目前,广州已经打响了“2010年6月前水环境质量有根本好转”的攻坚战,广州将举全市之力,以“超常规”之手段,让这些河涌变清变靓,让我们在畅想美好前景的时候,每个市民都应立即行动起来,为打好水环境治理的攻坚战献策献力。

文/记者杨进 通讯员陈伟秋

效果篇 大沙河又见鱼虾 阿婆称“想不到”

71岁的李洁芳在儿孙的陪伴下,悠闲地在大沙河花博园边的花纹地砖路上散步,两边不但有成排的柳树,河边还有随风飘摆着的芦苇。不远处,有一块荷花池,一阵微风过后,水珠滚落在荷叶上,虫蛙鸣叫,老太太非常高兴。她说:“没想到两年没有来,大沙河就和20多年前差不多了。”李洁芳告诉记者,大沙河以前都很漂亮,水里捕得到鱼虾,岸边有田螺,有些村民还来这里划龙船。那时候没有自来水,村民就在河里打水喝。“10多年前,这里就不行了,工厂排出黑水,一些村民把地租出去养猪,臭得很。”李洁芳说,来河边的人慢慢少了,后来到处长满了野草,“我还以为这辈子没有可能再看到水变清了。”现在,李洁芳不但看到大沙河的水变清了,还变得比以前更漂亮了,儿孙一有时间,李洁芳就会一家人过来散步。

对于广州河涌这几年发生的变化,与李洁芳感受同样深的还有很多市民。在紧邻沙面的沙基涌,原来这里也是发黑、发臭,市民无不掩鼻走离。如今,沙基涌已经完全变了样,水质不再发臭,夏季还有不少市民在这里游泳。此外,新河浦涌、花地河、黄埔涌等广州市内主要河涌,逐一变靓,不但水不臭了,两岸景色也更迷人了。

上个世纪末,随着广州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膨胀,河涌成了“排污渠”、“臭水沟”,水污染比较严重。广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污水治理河涌整治,自1997年以来,历经10年,广州全市共整治河涌69条、河道总长121公里,总投资约17.4亿元。

记者了解到,广州整治河涌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以前,为单一的河道防洪堤的修复阶段,对新市涌、景泰涌、棠下涌等河涌进行了治理。第二阶段:2000年至2005年,采取了多种形式对堤型进行建设,改善两岸的环境,其中乌涌、大沙河等河涌经过整治,其景观明显改善。第三阶段:2005年以后,为河涌水系的系统整治阶段,通过制定并逐步实施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形成了“截污治污、补水调水、引水济涌、堤固岸绿、生态自然”的水环境治理思路。

目前,广州市河涌综合整治工程累计完成堤岸整治近200公里,建成56条河涌的绿化景观带,增加绿化面积100多万平方米。花地河、黄埔涌、大沙河等重点建设的7条河涌,已逐步显示出滨水的景观优势,成为各区城市建设的亮点。

难题篇 广州治水无时无刻不在遭遇征地难

沿着石井河边行走,记者看到了一幅幅奇怪的场景:河堤变靓了,但河水仍然发臭,一堆堆垃圾漂浮在河面上,离水1米多高的堤岸上,泥土草木尽被染黑。从谭村到张村,再到石岗村,概莫能外。

广州着手治理石井河已经好几年,并对两岸进行绿化改造,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还建有休憩散步的走廊。

为什么石井河的水质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呢?广州污水治理公司副经理谢强鹏告诉记者,目前石井河截污的范围主要在主涌,“两边的厂房和居民楼的污水,已经截住了,不再直排入石井河。”然而,石井河的污水大部分又从哪里流来的呢?

在环窖村,密密麻麻的握手楼之间的沟渠中污水横流。广州市河涌管理处管理部部长蔡文炎告诉记者,很多村民家中都没有化粪池,粪便连同污水,直流石井河。

谢强鹏告诉记者:“污水来自两边的居民楼、学校、市场,这么多年来,一直直接排入石井河。”记者调查了解到,石井河流域面积达89.67平方公里,服务的人口多达79.97万人,周边有新市涌、嘉禾涌、景泰涌以及其他43条支涌,而这些支涌又分出数不清的更多小支涌。它们首尾相连,纵横交错,相互贯通。根据广州污水治理公司调查的数据显示,这些小河涌沿线有污染源多达2414个,其中工业污染源1403个,民用污染源1011个,“其中不少就是偷排,执法人员一来,他就停了,执法人员一走,他就开始排了。”

此外,部分污水收集的管网铺设频频遇到拆迁难等问题而进展缓慢。有专家打了个比方,即使铺设了10多公里的截污管,可能因为一段只有100米的管道铺不了,整个片区截污都要受阻。

在石溪涌的石狮脚街,成排的房子紧贴涌边而建,每栋楼都有一条白色的排污管,剩饭剩菜混杂着潲水油,每天不间歇地排入石溪涌,如今河涌越来越臭。自2007年8月开始,石溪涌列入广州市河涌整治的范围之内,按照计划,需要从工业大道至珠江后航道长约1.45公里的范围内,铺设长约3500米长的截污管道,但至今仍未完成。

据介绍,该工程涉及拆迁总量为191栋房屋,只剩下46户认为补偿标准低,不愿意搬迁,铺设管网无法推进。而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大部分业主都已经搬到附近的金碧花园等小区内居住,原有的房屋高度经过一加再加,目前出租给外来人员牟利。

决心篇

2010年让河涌变靓

珠江为广州的母亲河,231条河涌则为广州各区各街的“母亲涌”,与市民朝夕相处。目前珠江水质已经有明显改善,但广州市区内密布的河涌仍有相当部分至今发黑、发臭,不但严重影响流经区域居民的生活,更有损广州城市的形象。虽然任重道远,广州让河涌变清、变靓的决心从未变过。

今年3月召开的全市河涌整治现场办公会上,广州市明确把解决河涌水质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采取调水引水、扩大水环境容量和实施雨污分流、增强防污治污等“双管齐下”。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对石井河“黑龙”问题专门进行了调研,明确指示要“先治河、后治涌”,并提出了“要进一步摸清查准主要污染源,要重污先治,大污大治”的原则。

在最近的一次调研上,市长张广宁也表示,要在余下的两年内完成全市数百条河涌的整治工作,不仅要“举全市之力”,更要以“超常规方式”来完成,各区整治河涌要落实属地管理,坚持标本兼治,全面加快建设,打好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的攻坚战,切实解决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在2010年6月底前广州水环境质量有根本好转,实现2010年城市环境一大变的目标,以优良的水环境迎接2010年亚运会。今后广州将会投入数百亿元资金用于全市水环境治理。治理思路上,将治污放在更加突出地位。此外,加快引水补水工程建设,用珠江的“大水”解决市区河涌的“小水”,提升河涌的自净能力。要加快白云湖工程建设,解决石井河补水。要依托珠江前航道,加快补水工程建设,解决沙河涌、猎德涌、车陂涌的补水。

记者了解到,西航道引水首期工程,沙河涌、猎德涌和车陂涌联合补水工程,石井河流域污水综合整治等,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不久的将来,广州河涌水质也将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市民走出家门,就可在涌边散步、垂钓,悠然自乐的日子会越来越近。

市民建议篇

治水需要全民参与

“2010年6月底之前让水环境质量有根本好转,这个任务如果按照常规速度推进是很难完成的,必须用非常措施、非常投入、非常智慧才行,更重要的是要靠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在连日来的采访中,市水务局负责人反复强调这一观点。

本报连续多日推出广州治理水环境系列报道之后,也引起了不少市民特别是住在河涌边市民的关注和共鸣。记者昨日采访了部分市民,对于广州治河涌,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踔厉律师事务所主任田子军认为,政府投钱治理河涌,对谁而言都是一件好事情,市民自觉参与不仅是一种义务,还应该变成一种制度,对于市民包括乱倒垃圾等污染河涌的行为,应该回到法律制度上来,变成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政府在执法的时候也要加大力度。

广州市政协委员、致公党越秀区基层委员会副组委陈德发认为,治理河涌是一件公益性事业,可以改善广州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市民应无条件支持,在征地补偿等问题上,市民应该为促进广州城市环境改善贡献一份力量。

“常听有人说,这河涌多臭多臭,可一回家,一盆洗衣水就往屋后的涌里倒了。”在石井河张村租住的阿宝谈到广州治河涌,认为更多的还是要市民自律,从自我做起。

不少网民在留言中建议,政府投入这么大治理河涌,但是仍然有不少企业违法偷排污水,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河涌沿岸企业偷排现象的处罚力度,否则,治理效果将大打折扣。(广州日报)